貓咪疫苗計畫介紹

1.本文為2013年AAFP所提供貓預防注射指引的節錄

2.相關的預防注射建議是依據美國的情況而定,同時有些許情況與資訊是依據台灣的 狀況來陳述。

3.本文僅提供給各位貓咪了解貓咪預防知識,實際上預防注射的方式仍應與獸醫師詳細討論之後施行。

貓的預防針分為核心疫苗與非核心疫苗。

※核心疫苗:建議所有的貓咪都建議應該要施打的。包括:貓泛白血球減少症(俗稱:貓瘟)、貓皰疹病毒、貓卡里西病毒。

※非核心疫苗:依據貓咪的個別情況、好壞處評估來進行考慮,是否施打。包含:貓白血病病毒、貓免疫不全病毒、貓披衣菌、貓博氏菌、貓傳染性腹膜炎、黴菌疫苗。

※在法律的規定之下,在狂犬病的疫區,狂犬病疫苗則是必須施打的。(在有流行狂犬病的區域,狂犬病應為核心疫苗。)

※依據預防指引所建議,小於1歲齡的貓咪都應該接種貓白血病病毒疫苗,並且在一年之後應再補強一次。超過一歲之後,則可依照貓咪的生活狀態來考慮是否需要施打。

 

疫苗施打的方式:需要端看疫苗廠商的設計,與疫苗申請的執照許可(尤其是狂犬病疫苗)。

 

對於居家的貓咪建議:

※核心疫苗:應終身施打。四月齡前的小貓建議施打3次),超過四月齡的小貓,至少施打兩次。基礎疫苗施打後的一年,需要補強一次。依照製劑的不同,往後的補強的計畫有所不同。

※貓白血病病毒疫苗:AAFA建議,所有小於1歲齡的貓,應施打2次。基礎疫苗施打之後的一年,需要補強一次。之後的施打,則是根據所處環境的狀態來評估施打的優劣。依據不同的文獻報告,有不同的建議。一般而言,在高風險狀況的貓咪,建議每年施打。低風險狀況的貓咪,則是可2-3年補強一次。

※狂犬病疫苗:依據台灣法律的規定,大於3-4月齡的犬貓,應每年施打該疫苗。(有些疫苗的確是設計為三年期,但是台灣法律是規定應每年捕強)

 

如果貓咪是會出門的,或者自由的戶外放養,除了核心疫苗之外,則是建議應施打貓白血病病毒疫苗、狂犬病疫苗。(在台灣,一般則是建議施打貓五合一疫苗與狂犬病疫苗)。

 

除了評估貓咪本身的情況之外,同時也應該要評估環境

包括:

1. 貓咪是否會接觸街貓

2. 貓咪是否會外出

3. 如果是多貓家庭,除了固定的群體之外,是否會有新貓加入群體(同時應該考量新貓的來源)。

4. 如果是有外出的情況,譬如住宿、搭乘交通工具、出入境的情況,亦需要考量。

施打疫苗的副作用:

以目前的生物製劑來說,雖然沒有辦法完完全全的屏除風險,但是實際上來說,疫苗是相當安全的。注射疫苗後,有可能會出現嗜睡、食慾不振、身體發熱或者是注射部位疼痛。在過敏反應的部分,根據調查,每一萬隻的疫苗注射,大約會出現1至5隻的第一型過敏反應(即發型過敏反應)。

 

另一個在近年受到矚目的疫苗議題是貓的注射相關肉瘤(FISS),這個問題大概是在1990年代開始受到注意,根據不同研究的調查,有不同的統計發生率,有報告指出約為2/10000,亦有報告調查為13-36/10000(另有其他報告為1-3/10000,1/30000)。雖然一開始的相關報告是認為疫苗相關肉瘤可能與不活化狂犬病疫苗或貓白血病病毒疫苗和含鋁佐劑有關,但是更多近期的報告,比較疫苗的品牌、形式或是活毒和去活化疫苗之間,在造成ISS的風險並無相關性。到目前為止,並沒有任何的公開報告建議應該如何來減少接種疫苗的貓咪出現ISS的風險。同時,在目前的認知,疫苗並非會造成此一問題的唯一原因(其他注射品亦有可能)。

 

疫苗注射的建議

1. 給需要進行核心疫苗的貓咪進行疫苗注射。在考量過感染傳染病等環境風險權衡之下,認為需要注射的則進行注射,反之,在無必要注射疫苗的情形,則避免進行注射。再次強調,得到FISS的風險與傳染病感染的風險必須要由獸醫師來詳細評估,進而建議。詳細的提供環境資訊是非常重要的。

2. 如果在注射疫苗之後,發現如果注射部位的腫塊在一個月內持續變大、或是腫塊直徑大於2公分、注射後產生的腫塊持續存在三個月或以上。那麼則建議進行生檢(或是進行外科手術)並且送病理檢驗。

3. 注射部位的選擇,依據現行建議,分別注射在貓咪的右前肢與兩隻後肢的遠端。